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在陈列中突出宋代的科技成就,展示了一件针灸铜人。很多观众往往忽略它,觉得和药店里摆放的针灸铜人相比,除了个头小一点,年代早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太多值得关注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
这件针灸铜人以青铜铸造而成,通高213厘米,是一个体格健美的青年男子的形象。“他”上半身裸露,下半身着裤,双腿略微分开站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铜人全身共标注了559个穴位,其中有107个是一名二穴,所以加起来共有666个针灸点。很多朋友会有疑惑,这么高的铜人,重量应该不轻吧?其实它内部是中空的,这种设计和针灸铜人的使用方式有关。
今天我们在很多地方见到的针灸铜人,要么作为药店的展示,要么作为医学院校学生认识人体穴位的模型和范本,而这件铜人还有一个特别的用途,它是宋代医官院用来考试的工具。
考 时,考官先给铜人内部灌满水,在表面涂上一层黄蜡,这样一来使水不易流出,二来可以把标注的穴位盖住。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有时还特意给铜人再穿上衣服。学生根据考官的命题,用针扎刺铜人的穴位,如果扎得准,刺破蜡层,水就会从孔里流出来;如果扎偏了,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考官们通过实操性的考核,核定每位学生的成绩。当然,如果学生碰巧扎到其他穴位上,依然会有水流出,这就只能由考官来亲自验证了。据说,针灸铜人的体腔内还有用木头雕刻的五脏六腑,甚至有人认为,它可能也用于医学解剖。
记录“他”诞生经过的石碑曾被用作墙砖这件针灸铜人展示了宋代针灸学的发展水平。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医疗形式,针灸法的理论体系,自战国到秦汉渐渐成形。西晋时,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著,后经隋唐两朝的发展,针灸法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历代著述越来越多,有些图谱却绘制粗糙,难以辨认,有些文字也叙述含糊,难以厘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宋天圣年间,宋仁宗要求太医王惟一考证经络腧穴,设计并且主持铸造了针灸铜人。
王惟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曾在仁宗和英宗时担任太医。他编撰并刊刻发行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进行总结。当时,这部图经还被刻在石碑上,放在开封大相国寺的仁济殿里,供学习观摩。
元朝初年,石碑被运到北京,后因文字模糊,居然被人拿去砌了城墙。又过了六百多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兴起大规模拆除明城墙的运动,这才偶然发现了石碑的残部。今天,这件珍贵的文物也同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他”不是宋代的原作我们眼前的这件针灸铜人并非宋代的原作。当年,王惟一领了皇命后一共铸造了两个铜人,一个放在医官院,另一个则在大相国寺。后者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只剩下医官院的那件保存了下来。元朝建立后,“他”被运送到元大都,但因时间久远,加之长期使用,毁损严重,以至于在元明两朝经过了多次翻铸。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这件针灸铜人,据说就是明正统年间,严格忠实北宋天圣针灸铜人原物,翻铸而成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正统年间铸造的针灸铜人,一直存放在太医院署药王庙。清光绪朝庚子之乱时,占领北京的俄国人将其劫走。为弥补这一损失,太医院的医官又仿照明正统针灸铜人,重新铸造了一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而“他”的模本——明代铜人则流失在海外,目前身处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至今仍无定论。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在1912年开始筹备,1920年成立,1926年10月正式开放,是年首次面对普通观众时,这件针灸铜人就已经出现在展厅里。而这大概就是今天仍有疑惑未能解开的原因。
名字:花香调
来自:陕西 汉中
微信:1795648562
QQ:1795648562
大家好,我是花香调,希望肉丝们喜欢我的作品,欢迎加我QQ一起交流。
索自然奥秘,破解历史谜团! 2009-2018 空前网 辽ICP备14016431号
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QQ群:48833627 QQ:50810